2011/11/19

恬靜山谷中的甜美


La Crotta di Vegneron釀製的Valle d'Aosta Chambave Superieur紅葡萄酒相遇已經差不多一年了,記憶依然未變模糊,該酒以Valle d'Aosta地區的原生葡萄Petit Rouge為主,酒色略偏深紫紅,香氣中帶著覆盆子、紅梅、還有小野花、香草等的豐富層次,結構完整但不沉重的酒體中帶有一種獨特的野外氣息。

Chambave是位於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地區,被 Dora Baltea 河穿過的山谷小鎮﹐,屬意大利西北部的Valle d'Aosta的自治區內,該區接壤法國與瑞士邊境,也是意大利面積最細人口最稀少的區域,其面積大約等於3個香港,人口卻不到香港的五十分之一,而氣候一般比較乾燥少雨。毗鄰產酒名區Piemonte省,由於產區面積少產量亦不多,Valle d'Aosta以滑雪渡假比釀酒更聞名於外。

第一次認識Chambave這個名字是在的前幾年出版的《Reflections of a Wine Merchant》 書中,作者Neal Rosenthal 是美國紐約曼哈頓一家葡萄酒商店的老闆,他原來是一名律師在開舖前對葡萄酒可以說是零認識,著作包含他幾十年來遊走法國及意大利等的葡萄酒產地,認識不同的酒莊負責人、酒商、生意拍檔的種種經歷,在回味各種趣味與辛辣中,讓讀者像親歷舊世界酒區及酒莊,也看到在葡萄酒消費越來越受酒評人及評分制的影響及以葡萄品種簡化分類的潮流中,Rosenthal更重視葡萄酒的風土(Terroir)條件及人性化的一面。

Rosenthal說已有好些年沒有人提起過,起碼在美國也沒有再見過來自Chambave的紅酒,但於開業初期他曾經把這不為外人認識的山谷小鎖的紅酒帶到美國,在1980他第一次到意大利酒莊之旅中到訪在Chambave的Ezio Voyat酒莊,嚐到傳奇的1961年Chambave Rouge,當時已經是20年酒齡,但深紫的顏色依然給人年青的感覺,當酒被傾注出來除了濃郁的果香更是溶合當地山區的氛圍。

La Crotta di Vegneron是以合作社形式運作,一群在Valle d'Aosta裡Chambave及Nus兩個鎮的葡萄酒生產者在1980年集合起來共同參與種植與釀造。去年年底我在灣仔太原街一家專賣意大利酒的商店遇上這瓶Chambave Superieur 2006,可惜不到半年後再次尋訪,這家店已經不在了,來自意大利一隅的葡萄酒仿佛依然帶點神秘感。

2011/11/12

秋收,優雅的羅馬尼亞梅洛


到了11月份,天氣終於有一點涼意。記得小時候的秋天,好像沒有那麼遲來、沒有那麼多雨水,也沒有忽然來幾天仿佛夏日的熾熱太陽。我記憶中的秋天,是涼涼爽爽的天氣,還有溫暖的陽光。在這個秋日來臨的日子,剛好得到一瓶來自東歐羅馬尼亞名為Casa Vrancea 1949的 Merlot(梅洛)紅酒 ,喚起一個溫和優美的秋天。

由1949年建立的Vincon Vrancea酒莊釀造,它位處羅馬尼亞東部的Moldova產酒區,也是該國一個重要的葡萄酒產地。需然對名字或許陌生,但羅馬尼亞有悠久的釀造葡萄酒歷史人也是歐洲的第5大葡萄酒出產國的。就在喀爾巴阡(Carpathian)山腳下占地10,500公頃的Cotesti葡萄園區種植蘊釀,讓Merlot這種為人熟悉的葡萄,演繹出優雅輕柔的一面。

2004年的Casa Vrancea 1949 Merlot,開瓶後15分鐘倒進杯裡,不太深的紅寶石顏色仍然可以隱約透視到杯底,搖動後酒質輕盈地流動,但嗅到的味道仍有些緊閉。過了10多分鐘後,味道開始慢慢散發,先是誘人的紅梅、車厘子、淡淡清新未熟透土多啤梨果香,慢慢咀嚼著第一口,果香依然但不算濃重卻滲出少許柔柔的花香,像是秋日下溫暖的陽光,柔滑但不算突出的單寧譜出平穩細緻的節奏,當中爽朗的酸度結合之後的橡木、松木、乾草的味道及少許辛辣感,及後清淡的梅子味道連綿著一陣子不散。

在氣候越來越飄忽的時代,或許城市人早已忘卻關心季節的變更。喜愛秋天清爽的氣候,Casa Vrancea 1949 Merlot似是也有某些秋天的特質,以溫和代替熱情來釋出誘人的口感,讓人不自覺一口又一口細意品嚐也不覺膩。

(Sample wine courtesy of Biu Limited)

想了解更多關於羅馬尼亞的葡萄酒?
Select Wines of Europe - Romania's Finest http://selectwinesofeurope.com/index.html

2011/11/08

那些年…街上的紅色郵筒



走在鬧市擁擠的街道,看到舊建築的保育更多似是現代化都市的裝飾點綴,徒具形式而嗅不到生活沉澱下來的氣息。有時一瓶葡萄酒盛載的歷史重量,似是比我們所處的城市更實在。或許是關於遠方一個地區一塊土地甚至一棵葡萄樹所承傳的過去,又或是連繫酒莊所在地的故事而提供的聯想。

Pillar Box Red是南澳Padthaway產酒區Henry’s Drive酒莊的出品,一家1998年成立的年輕酒莊。Padthaway在相對較引人注目的Connawarra產區附近,雖然也是以平地為主,但多出了一些緩緩的坡地,而Henry’s Drive的葡萄園也有部份是在坡地之上。

它的酒標有著簡约的設計,奪目的紅色底色、簡單的長方形,直接了當但又引人注目,貫設著這瓶酒的風格。Pillar Box Red的命名背後是關於在130多年前,澳洲的郵筒曾經是有七彩般各種顏色,直至全被統一成紅色。對於香港人,紅色郵筒也是一個時代的見証,從殖民地到特區的那一年,這個城市的郵筒便由紅色到被蓋上綠色的外衣。

2008年的Pillar Box Red,共混合3種葡萄,以Syrah(66%) 及Cabernet Sauvignon (25%)為主再加入一些Merlot (9%)。這瓶平均不到港幣100元的紅酒,獲得了酒評家們包括Robert Parker和James Halliday的欣賞,評分接近90分。這個紅色郵筒不像是被塞得滿滿的一類,沒有過份跨張的果香與厚重的口感。黑果香味伴隨辛辣感是開瓶後的第一印象,喝下一口感受著柔和的果味與及後段像黑胡椒的辣味,帶有淡淡的煙燻味,直至入喉的熱度,以及結實但柔滑平易近人的單寧,中度左右酒體很討好也恰到好處,豐富果香與辛辣相對蓋過了的酸度,少了一點點味覺的層次。這瓶Pillar Box Red很容易親近,為日常飯餐增添趣味。

2011/10/31

愛酒……樽



與朋友們一起喝酒的時候,其實很多時都想問喝完的葡萄酒樽習慣會怎樣處理?只是喝過酒後總是忘記這看似沒多大趣味的話題。

「按樽」好像已經成為了一個遠去的回憶,小時候將喝完的汽水樽、牛奶樽拿回士多辦館,換回五毫幾角。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有品牌利用「按樽」概念應用到葡萄酒銷售,去年成立的Kind Vines便推出再用酒樽的葡萄酒,只要將喝完的空酒樽拿回指定的商店,經清洗後便會再注入新的葡萄酒出售,而把酒樽退回的顧客也會獲得一定的折扣。

如果擔心清洗過酒樽的衛生問題,可以拿著自己帶來的空樽將葡萄酒再注滿吧,在英國倫敦的Borough Wines與澳洲墨爾本的Rewine,兩家葡萄酒商店不約而同提供這樣的服務。由法國Réserves Précieuses公司提供在當地一些超市已經設置好像加油站般的注酒機讓顧客自助注酒。這些點子讓葡萄酒消費向零廢物的方向邁進,也是為可以降低葡萄酒在運輸及包裝上的成本。

在香港大量的玻璃樽依然是被送往堆填區,而跟據08年的統計香港的海岸垃圾量玻璃碎片是居首位的。記得多年前參觀過一個酷愛葡萄酒藝術家的展覽,一個個酒瓶塗畫成顏色豐富,各有性格的藝術品。而一些環保團體提倡升級再造(upcycling),提升廢物的用途,只要花點創意玻璃樽也可化成桌椅等有用家具或擺設等。

在香港,如果要為家裡的玻璃樽找出路,其實還有循環再造一途,其中提供智障人士服務的匡智會主辦的「玻璃樽回收行動」,由最初只在其部份服務機構設回收點,到現在在一些屋村、私人屋苑等也有玻璃樽回收箱。而在灣在設回收點的「玻璃再生璀璨」計劃,是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自發發起的。環保署也終於在今年年初在部份公共屋邨試行加設淺綠色的玻璃回收箱。以上回收得來的玻璃樽會被送到工廠壓碎混合製成本地研發的環保磚。

香港在葡萄酒的入口量有迅速增長,成為葡萄酒貿易與消費的其中一個重要城市的同時,是否也要著力在零廢物的葡萄酒消費方面成為新的世界焦點?我們與其等特區政府多投放資源全面推廣玻璃樽回收,愛酒之人不如主動盡點力將不愛的酒樽成為可愛可用之物。

本地回收玻璃樽的機構︰
匡智會的「玻璃樽回收行動」︰http://www.hcfc.org.hk/gbrc/b5_points.php
香港泥頭車司機協會的「玻璃再生璀璨」︰ http://www.greenglass.org.hk

2011/10/28

酒樂配


好友A來訪,帶來了一瓶來自紐西蘭南島馬爾堡(Marlborough)Dog  Point 酒莊2008年的Section 94 ,經過18個月舊法國橡木桶釀製的Sauvignon Blanc白葡萄酒酒 。Dog  Point 的首瓶出品正是2002年的Section 94。雖然是年輕的酒莊,但Dog  Point 的釀酒師James Healy 與Ivan Sutherland來頭不少,Sutherland在80年代起便開始在馬爾堡種葡萄供酒莊釀酒,及後加入讓紐西蘭的Sauvignon Blanc白酒揚名世界的Cloudy Bay酒莊,負責栽培葡萄,而Healy就是Cloudy Bay的釀酒師,兩人在Cloudy Bay相遇,拍檔十多年後,2002年是他們的酒莊Dog  Point 的第一個年份,兩人於2004年正式離開Cloudy Bay,專注打理Dog  Point 。

他們立心要釀造出獨特而口感複雜,但同時保留馬爾堡Sauvignon Blanc特色的葡萄酒,於是推出經木桶釀製的Section 94作為酒莊的首作 。08年的Section 94,帶著亮透的鮮黃略偏青綠色 ,酒香中滲出獨特而熟透的熱帶水果與鮮甜椒的清香,及時聯想到盛夏的熱烈陽光,酸度分明卻柔和,酒體很豐厚,在口中感覺似奶油般的結構,連著雲呢拿味道,奇特的味道與層次豐富的口感,一直在口中延續。

正在把酒暢談中,好友看到我CD架上一隻年過十載的舊作品,如果對香港獨立音樂熟悉的朋友,AMK不會是陌生的名字,由關勁松、許惠琛、麥海珊加上鼓機玲玲組成的AMK叱吒於八、九十年代,說是Indie-Pop風格,但卻不限於此,音樂形態多變而狂放,內容貌似輕鬆的卻具批判。

當熱帶感覺而柔長的果香在口中留動時,音響中正播放著AMK《請讓我回家》大碟中的純音樂作品〈唐吉訶德〉,低緩節奏以結他噪音與人聲音效串連,充滿異想的音色中包圍透著熱情,那一刻我覺得味蕾與耳膜分享著同一種觸動,或許是因為兩者都有著豐富的層次與讓人回味的獨特風格。

葡萄酒與音樂搭配絕對不是新事物,外國早有研究指一邊品酒一邊聽音樂確有機會影響味道。在香港前陣子亦也出版了《Music & Wine》的6 CDs 的音樂精選合輯,由樂/酒評人劉偉民分類挑選以爵士樂為主的樂曲及執筆介紹。

但葡萄酒與古典或爵士樂最配搭?葡萄酒與音樂配搭有甚或法則?如果你也是愛音樂與品嚐佳釀,那一起尋找吧!

2011/10/27

自然酒有多自然?


相信對葡葡酒有些認識的愛好者,大概都知道其實在釀酒過程中可以用到不同的添加物,當中也包括會有化學成份的,來操控成酒的效果及或保持質量。最常聽到的例如用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來穩定品質,防止氧化或發酵繼續在瓶內進行。除了用橡木塊,也有用橡木粉甚至額外添加味道來代替木桶的陳年所散發的味道。還有可以控製酒的酸度、 甜度、單寧、顏色等等。或許不用過份擔心的是從歐洲到新世界酒區的美國、澳洲等地,或緊或寬都有相關法規限制添加物的使有,例如二氧化硫的使用份量, 而對酸甜的人工調控或者陳年要求等,尤其在舊世界的產酒區會關係到酒的等級, 越高等級的就越嚴格。


當自然葡萄酒(Natural Wine)漸漸被一些酒莊所標榜, 9月份一期英國葡葡酒雜誌《Decanter》也就有關自然釀酒的情況作介紹及討論,我們有需要關心葡葡酒是否自然釀造嗎?

相對於已有機構認証的有機葡葡酒(Organic Wine),又或是生物動力法 (Biodynamic)釀造的葡葡酒,自然酒驟看似是新綽頭,崇尚自然釀酒的建基於其生產者的態度,除了在葡萄園種植葡萄時尊重大自然、著重生物多樣性而使用有機種植又或是生物動力法,在酒莊釀酒過程中也用最低限度的人工干預,甚至是零添加、使用天然酵母等,追求本質與及可以顯出生產當地風土特性的天然葡葡酒,而拼棄現今機械化和科技主導的釀酒過程,不再生產每瓶都一式一樣的葡葡酒。而當說到成酒的味道及質素,更加具爭議,有稱味品道會更豐富、具活力等等,但也有酒評人認為自然葡萄酒酒質不穩定,不易作陳年。

其實,一瓶自稱是自然酒的是否真的崇尚自然釀造,除了親身拜訪酒莊,可能就只有相信媒體或賣酒商店的介紹。但是我覺得無論有機、 生物動力又或是自然法,都是作為一個消費者更多關注所喝的葡葡酒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轉向,你或可以繼績不管,只依個人口味、產區、年份或或酒莊來選擇佳釀。但對不少葡葡酒愛好者來說,葡葡酒是每周、 甚至是每天餐桌的「必需品」,那在選擇時多關心酒內實際包含甚麼、經過甚麼過程釀造,甚或當中又對環境自然有甚麼影響,其實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最近留意到香港也有售賣自然葡萄酒的地方,是在上環的La Cabane a Vin,不過還未有機會到訪,有去過的朋友或是知道香港有其他類似的以健康自然為主打的葡萄酒商店,歡迎分享一下。)

推廣法國自然酒的組織 morethanorganic.com︰  http://www.morethanorganic.com
維基百科自然酒的條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tural_wine